思源槐鄉行 本土話情懷——清華大學“思源計劃”第二十二期師生參訪云集生態園 | ||||
發布時間:2023/8/15 瀏覽次數:2435 次 來源:藍溪控股 作者:藍溪控股融媒體中心 文 陳校平 翟曉健 圖 袁龍龍 | ||||
秋高八月,云淡風清,槐鄉永壽,嘉賓云集。8月13日下午,三十多名清華大學“思源計劃”第22期在永壽參加“本土情懷”社會實踐活動的師生,應陜西省清華大學校友會及會長、陜西啟迪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武先生邀請來到云集生態園參訪交流。
下車伊始,師生們首先來到游客接待中心,興致勃勃地參觀園區的特色產品超市,了解永壽周邊及園區的主要特色產品,并通過觀看園區宣傳片,了解園區的體驗區域規劃,概要了解云集的主要景觀分布和發展淵源。
柿子是渭北黃土高原區域廣泛分布的特色果品,柿子產業也是云集園區重點支撐產業,在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更加深入了解農產品深加工技術,深度研習產業引領與農業科技的實際案例,在園區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同學們來到以藍溪金炫柿子酒廠為核心的云集酒莊,零距離考察了解柿子酒深加工、產品研發、產品銷售、酒莊體驗、柿酒文化傳播一體化產業旅游體驗區。一番深入考察了解后,同學們表示,云集酒莊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產車間,更是一個現代生產工藝、傳統酒文化體驗互動的展示平臺,生動構建起了情景體驗式的旅游模式,具有一二三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典型示范意義。
在云集國防裝備展示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工作人員向同學們介紹園區開展以軍事體驗為研學實踐、夏令營與體驗旅游的做法和探索。在園區共生園、柿創園區域,同學們停下腳步,積極了解園區開展林下養殖、經濟林種植、野外露營基地建設,依托國家柿種質資源圃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技優勢,建設柿子全產業鏈及生產經營情況。佇立田間地頭,了解分析基層產業發展實例,讓同學們更進一步貼近鄉土、了解農業產業化。
作為清華校友企業,藍溪控股的誕生和發展是國家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中國創新型科技企業發展的歷史縮影。在藍溪博物館,工作人員生動介紹了藍溪順應國家改革開放的時代脈搏,從計算機新技術服務起步,立足國家科技發展、積極適應市場需要,發展成為“一元為主、多元經營”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校友企業的發展壯大,更加有力地激發起同學們的科技報國、實業興國的創業激情和愛國熱情。
在參觀《“兩當兵變”岳御史戰斗紅色文化專題展》后,同學們了解到一段可歌可泣的本土紅色歷史,不怕流血犧牲、矢志理想奮斗的革命精神鼓舞著參訪的每一位師生,同學們紛紛向工作人員提問交流,了解兩當兵變的歷史背景、戰斗過程和歷史影響,以及今天岳御史村的建設狀況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情況。
根據參訪日程安排,參觀訪問的全體師生與陜西省清華大學校友會組織開展深入的座談交流。陜西省清華大學校友會副會長穆懷宇主持座談,陜西省清華大學校友會會長、藍溪控股董事長王武等校友會領導及部分校友參加座談。
藍溪書院副院長、云集生態園常務副總經理陳校平博士向清華師生介紹了云集生態園創建與發展歷程。他強調,在王武董事長的親自倡導和帶領下,藍溪控股和云集生態園積極相應黨和國家推進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發展柿子全產業鏈和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在一片荒蕪之上,持續投資、建設發展,初步形成以柿子全產業鏈、生態文化旅游為主導,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文旅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為國家推進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帶隊教師尼格拉·阿合買提江向參會校友介紹了清華大學“飲水思源,服務社會”優秀學生培養計劃(簡稱“思源計劃”)的基本概況以及在永壽的社會實踐情況。學生代表詳細匯報了同學們在永壽參加支教和社會實踐的情況,清華學子們在進行支教的同時,積極圍繞鄉村振興,從產業振興、生態振興和人才振興等方面在咸陽市和永壽縣開展主題調研,取得了許多有益的思想收獲和切身體會。
王武學長代表陜西省清華大學校友會對“思源計劃“師生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熱情介紹了陜西省清華大學校友會成立以來組織開展的主要活動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簡要介紹了永壽縣域經濟發展情況,深情講述了云集建設初衷、主要思路、發展理念和愿景構想,并衷心期望同學們在永壽社會實踐期間能夠貼近鄉土、認識鄉土、收獲知識、不斷進步。
參訪同學結合調研,了解云集作為龍頭企業對周邊鄉村經濟發展的帶動情況、云集旅游景區的開發建設規劃與遠期構想,以及云集在旅游市場開發、運營的做法、探索等積極發言交流。參會嘉賓的精彩講解和詳細交流,獲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在參訪云集生態園前,全體師生還參觀了啟迪中學永壽分校,深入了解學校在建設發展、教育探索、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實踐成就和經驗做法。
據了解,“思源計劃”是于2001年設立的清華大學首個“因材施教”培養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全程匹配各類教育資源,開展為期三年的學生領導力通識教育,為未來中國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服務精神的各行業領軍人物。為達到這一目標,“思源計劃”要求學生在完成專業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教育、領導力培訓、導師指導、朋輩交流等形式進行系統的領導力通識教育,培養學員的鄉土情懷、奉獻精神、社會責任和愛國情感,使學員形成對中國國情全面深刻的了解與把握,建立全球視野并關心世界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性活動,投身重點行業前沿領域,成長為“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新型”的骨干人才。
|
||||
![]() ![]() |
||||
|
||||